400-123-4567

一文读懂百日咳2024-04-27 03:27:56

  “2023年,全国百日咳总共报告了38205例,而2024年仅仅一、二月份,就已经报告了32380例,接近去年的总和。”

  百日咳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百日咳鲍特菌(一种细菌)引起,以痉挛性咳嗽和病程迁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后,未经治疗,咳嗽可能要持续2--3个月,故得名“百日咳”。

  百日咳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无论孩子、成人对百日咳杆菌都十分敏感,尤其免疫力低的人群近距离暴露于病原菌后的感染率可达100%。

  在百日咳疫苗大规模应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百日咳至今依然导致每年6万多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

  百日咳通过自然感染康复或疫苗免疫获得的保护性抗体并不能持续终生,随着时间推移抗体的保护效果会衰减,研究通过接种疫苗产生的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可以持续4-12年,而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也只可以持续4-20年,因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以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

  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小月龄患儿易合并肺炎,还有部分患儿可能合并百日咳脑病,小婴儿咳嗽不止气道痉挛可能导致窒息缺氧。6月龄以下婴儿感染百日咳后的死亡率高达0.5%——1%。

  虽然最近的热门话题是“百日咳再现”,其实百日咳从未消失过,从全球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百日咳感染率呈稳步上升。

  卡他期,大约持续1-2周,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症状,包括全身不适、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和轻微咳嗽,体温升高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正常(高热并不常见)。卡他期的排菌量达到高峰,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很容易被漏诊。新生儿和小婴儿可能不经历卡他期或者这一期很短。典型的病例早期临床有“过度流泪”和“结膜充血”,非典型的病例早期临床可能仅有轻微咳嗽和低热。

  发病初期,因为症状轻微,整体状况良好,患儿患者一般都会正常入托上学工作,所以在集体生活中不免出现传染情况。

  痉咳期,如果不做干预会持续2-3月,从发病的第2周开始出现标志性的“痉挛性咳嗽”,即一次呼气过程中出现一连串快速、连续、剧烈的咳嗽。典型的百日咳,是一阵阵连续咳嗽,中间几乎没有换气(每一声咳嗽都像是对外出气),所以阵发性咳嗽时会面部发红发紫,阵发性咳嗽结束后通常需要深吸气(发出鸡鸣样尾音)。有时阵发性咳嗽后会吐出黏液(更有甚呕吐、晕厥)。

  新生儿及6月龄以下小婴儿,痉咳后容易发生嘴唇指(趾)端发绀,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惊厥;

  青少年和成人,可能不表现为典型的“痉挛性咳嗽”而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此外,虽然昼夜都会发生咳嗽,但夜间咳可能更为厉害。

  阵发性咳嗽通常在发病10天左右不断加重。没有阵发性咳嗽的情况下,患儿/患者一般状况良好,食欲好,精神好,不咳嗽的时候看着几乎健康正常。

  感冒症状好转后,还是久咳不愈,且越咳越重,尤以夜间为主,咳嗽声音特殊,咳嗽剧烈到面红耳赤甚至咳到呕吐。

  目前病原学检测最推荐的是鼻咽拭子或鼻咽洗液做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发病3周内检出率高。

  此外,婴儿特别是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婴儿,在卡他期末、痉咳期(以痉咳期最明显)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但大童、青少年及成人如接种过百白破疫苗,血常规改变通常不明显。

  百日咳的治疗包括对症和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一般包括祛痰、平喘等。抗感染治疗指南推荐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

  2月龄以上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若感染了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以做靶向测序来查耐药问题)或有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药物,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即 复方新诺明,蚕豆病禁用此药),用药期间注意监控不良反应。

  2 月龄以下小婴儿,若感染了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有研究可选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总体而言,感染百日咳后,轻症可考虑口服药物,小婴儿或出现重症、并发症的患者建议住院。

  最后,简单说说,百日咳感染率上升的可能原因,包括,百白破疫苗的保护效力有限,部分人群未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抗体逐渐衰减,包括婴儿母传抗体水平下降等等。婴儿、儿童的百日咳很大程度上是由成人、青少年患者传播的。由于很多医生认为,儿时接种过百白破疫苗就能够保护终生不受百日咳鲍特菌的感染,因此往往考虑不到成人、青少年也有患百日咳的可能,加之成人、青少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后,症状并不典型,病情相对较轻,导致对成人、青少年百日咳诊治的遗误和滞后(不重视)。所以,也是该调整下百日咳的诊疗和预防策略了!

  网络科普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不能代替医院诊疗,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取得联系,未经授权而使用将追究其法律责任。邮箱: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科普作者,著有《虾米妈咪育儿正典》、《虾米妈咪育儿日历》、《虾米妈咪营养辅食黄金方案》等。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